认知偏见
编辑看到的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翻译。
原文链接:7 Cognitive Biases That Make Us Suck at Time Management
在Todoist的博客看到一篇关于效率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认知偏差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有能力建议看原文,配图也十分可爱。这里整理一下文章的核心点,以后便于参考。
首先这7种认知偏见分别是:
- The Mere Urgency Effect
- The Zeigarnik Effect
- The Planning Fallacy
- The Sunk Cost Fallacy
- Present Bias
- Complexity Bias
- Hedonic Adaptation
The Mere Urgency Effect 紧急效应
我们总是让不重要的东西占据我们的时间。
紧急效应指我们倾向于优先处理我们认为对时间敏感的任务,而不是对时间不敏感的任务,即使非时间敏感任务的回报在客观上更大。换句话说,每次紧迫感都胜过重要性。
(这里可以试想一个场景:当我们正在做一个编程题目,突然同学发来微信问你要不要购物拼单。由于微信的时效性,你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被吸引走了。尽管我们明明知道微信上的事实际并没有手头的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使用四象限工作法来给任务确定优先级
四象限矩阵是将任务分类为紧急/不紧急和重要/不重要的框架。该矩阵可帮助您根据任务属于哪个象限来决定对任务执行该任务。
(这一点老生长谈了,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第二象限,即重要且不紧急的任务上,这样对我们的提升是巨大的。我自己的理解是优先处理这些提升自己的事,然后deadline的压迫感会督促我们快速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毕竟死线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也不是吹的。)
- 每天拿出最高效的2-4个小时来做最重要的工作
时间段内阻止一切打扰以便能够专心。
- 仅在一天中的某些时间回复电子邮件
(这个同时适用于一切IM软件,如qq,微信,telegram等。实际对我来说有点难,但是我感觉有些人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有时候给老师发消息,有些时候都会晚上才回我消息,大概率是将回复消息放到一个完整的时间段以防止重要工作时被打断思路。)
- 给重要任务设定期限
通常第二象限的任务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这就会导致严重拖延,设置死线真的很重要,或者告诉胖友让他们监督自己。
The Zeigarnik Effect 蔡加尼克效应
我们无法不去想我们必须要做的每一件事
蔡加尼克效应指的是我们倾向于记住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而不是完成的任务。乍一看,蔡加尼克效应似乎是一种很方便的改编:记住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好,想要完成我们开始做的事情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当涉及到我们的生产力时,不是很好的事情。
首先,大脑提醒你的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都会占用你一点注意力,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更难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其次,即使我们设法从工作中脱离出来,蔡加尼克效应也会让未完成的任务跟我们回家。它们侵扰了我们的家庭聚餐、我们的假期、我们的周末和我们的睡眠。
好消息是,你不必为了从蔡加尼克效应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去完成所有的任务。研究表明,仅仅制定一个计划来完成未完成的任务就会打断大脑的自动提醒功能。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把任务记录下来
(这一点太核心了,实际所有任务管理软件的本质都是这个。把要做的任务记录下来,清空大脑的负担。自己用的是滴答清单,还有Microsoft To-Do,Todoist甚至简单的备忘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
- 有一个系统来组织和定期审查您的任务
就等于是定期回顾一下自己做了什么,用任务管理之类软件很方便能做到这件事。
- 制定一个工作结束的计划
在结束工作日之前为明天制定一个计划,这样未完成的任务不要在下班时间后留在脑海里。
(这一点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应该是很高的,提前定制计划对新的一天来说真的很重要)
- 从一件小事做起
蔡格尼克效应也可以为我们所用。当你发现自己推迟了一项特别大或困难的任务时,确定你可以迈出的很小的第一步。开始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激发你的大脑想要坚持到最后。
- 不要忘记回头看看你走了多远
蔡加尼克效应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我们会很快忘记我们已经完成的所有事情。不要忘记在每周回顾的时候回顾一下你已经完成的任务,庆祝一下你已经完成的任务。
(实际对应GTD里的回顾环节)
The Planning Fallacy 规划谬误
我们总是错过死线
规划谬误指的是我们倾向于低估完成未来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尽管我们知道类似的任务在过去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更糟糕的是,多项研究表明,即使我们知道自己可能会低估时间线,我们依旧也会低估时间线。如果我们对一开始需要多少工作和时间有了准确的了解,我们可能会少承担很多项目?有时候,无知是福。但大多数时候,过于乐观的最后期限只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和内疚。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将项目分解成更小的部分,并估计每个部分需要多长时间
项目计划的粒度越细,时间估计就越现实。
- 把你的日程规划时间填得比你认为需要的多
无论你认为一个合理的项目时间是什么,在时间上加20%。当你在计划你的一周时,假装星期五(一周工作的20%)根本不存在。如果你能在周五前完成所有的事情,那是非常不错的。你可以把这些时间用来学习、做一个副业或做下一件事。但更有可能的是,你计划四天的工作将会拖延到第五天。未雨绸缪总比措手不及要好。
(这一点真的是以前没有注意的点,非常有用,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时会让整体的系统崩溃)
- 使用历史数据对预估时间做出更好的预测
开始记录你实际完成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并使用这些历史数据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别自欺欺人地认为下次你能更快地完成它。
(同番茄钟记录任务完成的时间)
- 当你要错过最后期限的时候,要尽早和经常性的沟通
无论你多么小心,你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最后期限,而且没有机会完成它。如果你和我一样,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避免去想它(见下面的“当前偏见”)。但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你越早让人们知道,他们就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计划。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即使他们没有,他们也会比你告诉他们你会错过最后期限要更好得多。
The Sunk Cost Fallacy 沉没成本谬误
我们想要完成我们开始的事情,即使这件事情我们不应该去做
沉没成本谬论描述了我们由于过去对一件事情的投资而继续努力的趋势。。沉没成本是指时间、精力或我们在过去投入的无法收回的成本。因为我们对它们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在决定如何投入我们未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时,合理的做法是忽略沉没成本。
在现实中,为了让之前的投资变得有价值,我们感到被迫向前推进。我们继续投入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在我们已经开始的承诺上,即使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其他地方提供更好的回报。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明确机会成本
每一个决定都有两个代价。首先是你投入的金钱、时间或精力的实际数量。**第二个成本是你从次优选择中获得的收益。**这种隐性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我们在做决定时更容易忽略它。例如,当考虑换工作时,我们往往会关注我们要放弃的钱。我们没有考虑到我们现在在这里所失去的快乐和满足。抵制 "沉没成本谬误 "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我们放弃了什么选择,继续在已经开始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这一点没注意过,学到了)
- 对你的承诺做一个季度的清单
我们经常不能调整路线,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我们必须决定是继续前进还是离开。你需要创造自己的决策时刻,后退一步,决定是否继续一个目标或承诺是有意义的。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定期规划出你的时间去向和你想要它去向的大蓝图。为了让机会成本更清晰,你可以把你的时间想象成一个饼状图,这样你就不能在增加任何东西的同时减少其他东西。
(这里需要记录,属于比较高层次的回顾了)
- 问问你自己,如果我今天才开始努力,我还会做这件事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合乎逻辑的做法就是减少损失,然后走开。
(简单粗暴哈哈)
Present Bias 当下偏见
我们拖延,吃垃圾食品,也不为退休储蓄
我们这些与拖延症作斗争的人对当下偏见非常熟悉。
目前的偏见描述了我们倾向于选择一个较小的,即时的回报,而不是未来的一个较大的回报。不幸的是,这似乎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长期对我们有利的事情在短期内会成为拖累。
“当前偏见”让我们不断优化当前的享受,永远推迟那些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准备的更困难的事情。当我们没能吃得更健康,没能存更多钱,没能在目标上取得进展时,我们就是在自掘坟墓,让未来的自己去寻找出路。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帮助未来的自己
预先做一些事情,以帮助未来的自己更容易完成任务。如果你想在早上起床锻炼,但是很容易打瞌睡,你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把你所有的运动服准备好,安排和朋友一起晨跑。如果你存钱很困难,每个月自动定投,之后你就可以不假思索地提款了。
- 想办法让"正确"的事情更令人愉快一点
将无聊的事和一些有诱惑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动力去完成这件事。
(我学英语是为了看见更多奶子更大的世界)
- 重新定义你对奖励的看法
如果你不能克服现在的偏见,那就想办法去完成它。不要为了6个月的减肥而跑步,也不要为了成为一名著名的小说家而写作,专注于你在跑步一英里或每天写1000字后所获得的满足感。当谈到实现目标时,研究表明享受过程比渴望长期结果更能预示成功。
(呼,这点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不过强行转移联系与变化还是好的)
- 想象未来的自己
研究表明,花点时间想象未来的自己有助于激励我们选择长期的回报,而不是眼前的满足。
Complexity Bias 复杂性偏差
我们倾向于将生活复杂化
复杂的解释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选择简单的解释呢?复杂性偏见描述了我们倾向于喜欢复杂的解释和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间歇性禁食和生酮饮食的科学性进行争论,而不是按照简单的建议吃食物,不要吃太多,多吃蔬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钱请理财规划师告诉我们如何为退休储蓄,而不是花15分钟开一个股票账户,选择一个指数基金,然后设置一个自动每月存款。复杂性可以让生活变得有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复杂的系统更难维护。此外,对复杂性的感知往往导致逃避。当我们认为某事很难做或很难理解时,我们甚至不去尝试。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养成行动胜于研究的习惯
开始时,不必完全理解一个概念。与其在一开始就寻求完美的知识,不如采用一种迭代的方法:尝试事物,看看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改进。这是学习的最快方法。完成胜于完美。
(类似于模型或产品迭代?不管结果如何,先弄一个简陋的框架出来,经过实验和反馈逐渐变得完善)
- 选择你可以坚持下去的系统
从客观上讲,间歇性禁食是燃烧脂肪的最好方式,或者GTD是组织你的任务的理想方式,但如果你不能长期坚持,它就不会对你有任何好处。寻找符合你天性的系统,即使它们不是最有效的。
(慢慢坚持下去就成习惯了,就像我早上上厕所时记录昨天的流水账一样)
Hedonic Adaptation 享乐适应性
为什么我们不开心
没有什么比我们自己的幸福更让我们过分复杂化的了,这把我们带到了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认知偏差:享乐适应。
享乐适应是指在正面和负面的外部事件发生后,我们倾向于迅速回到正常的幸福水平。我们追求晋升、加薪、一定数量的推特粉丝,因为我们相信这样会让我们快乐。当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时,我们的幸福感会有一个暂时的上升,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周,一天,甚至一小时里就会回到我们的基线水平。
如果实现了目标却让我们感到片刻的空虚,那么追求目标又有什么用呢?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克服:
- 设定许多小目标,而不是一个大目标。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追求一个目标,但当我们完成它时,这个目标只会给我们带来一次性的、暂时的快乐。相反,你可以通过设定更小、更频繁的目标来体验更频繁的快乐颠簸,即使它们仍然是暂时的。
- 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 结果并不会让你更快乐,但是每天的表现可以
(上面3个与之前有点重复呀)
- 追求强烈的社会连接
虽然升职和加薪带来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但对人们长达数十年的跟踪研究表明,与他人、家人、朋友或更广泛的社区的密切关系是长期幸福和健康的最强预测因素。
无论如何,追求远大的目标,但不要忽视那些在你实现目标后会和你一起庆祝的人。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珍惜身边的人)
一旦你了解了这些认知偏见,你就会发现它们无处不在。不幸的是,在别人身上发现这些心理错误要比在自己身上发现容易得多。当涉及到我们自己的认知偏见时,我们有一个认知盲点。
意识到这些心理陷阱是很好的第一步,但这还不足以防止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这些陷阱。我们需要将习惯、系统和思维定势置于适当的位置,以消除大脑固有的认知偏见。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完全理性的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在更多的时间里做出更好的决定。
总体文章看下来,觉得很多东西都理所应当,正常人都觉得写了一堆废话。然而说总比做容易,真正去意识到并放入生活中有谈何容易。自己也看了不少任务管理的文章,GTD概念也重温了一遍又一遍,然而实际运用时仍然不能得心应手。
不过还是有两个比较新奇的点:
- 认知偏见中的“把你的日程规划时间填得比你认为需要的多”
这个非常有意思,大满贯容易使系统崩溃。一件事延后,事事延后,最终想养成的习惯的热情也会渐渐磨灭。这种设置时间缓冲区的方法真的很有意思。 - 沉没成本谬误中的“明确机会成本”
次优选择中得到的收益。这是一个新的思路,或许做出决策时考虑这种会对最终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 0
- 0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