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博客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编辑
不知不觉,这个博客已经维护有五六年了,期间也断断续续写了不少文章。起初写作主要是为了对抗枯燥的生活,也督促自己两周更新一篇。但那时难免有时候没什么灵感,一些文章都是在第二周的周末灵机一动,天马行空完成。后来毕业后时间变少,博客更新变得不再规律,更多是经历了值得记录的事情才会记录发表,所以近期的内容偏向生活记录。
旧流程与困扰
我之前的写作流程大致如下:
有了大致想法,很多时候是一种灵感迸发,先在待办软件里简单记录。然后在特定时间,进入博客文件夹新建一个 Markdown 文件,完成写作后同步发表。
但这些流程存在多处痛点:
-
灵感记录难以扩展
灵感记录本质上是选题的收集,难点在于后续的扩充。一个点的灵感往往需经过网状思考,再用线性语言组织并不容易。即使有卡片笔记法等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仍有难度。 -
新建文章流程生硬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新建一个 markdown 文件,依据之前的记录从 0 开始完成写作,这是一套流程特别生硬的行为。从我以往的经验看,这套流程特别不顺手,稍有一些外事干扰就会被打断。 -
附件整理与发表繁琐
我markdown 中的图像链接都是借助图床而非存在本地,这就涉及一个上传动作。文章完成后最开始甚至要把本地内容复制,粘贴到博客系统中,再在博客中补充特有的元信息再发表。外部系统迁移这个动作重复多了同样会造成负担。
长此以往,写博客逐渐变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前置条件太多、准备流程太长、操作太繁琐。几年前因同步问题还切换到动态博客系统,但静态博客依然保留了备份,所以每次写完还要再复制一份到静态博客,流程繁杂导致更新也越来越少。
过程中虽然附件整理发表流程有所优化,但其他问题几乎没有改善。直到最近一次经历,带来了新的启发。
新契机与流程优化
起因是前不久找新工作面试时,面试官问我简历中的博客都写些什么,我回答主要是生活,思考,分享之类的。但是他问有没有技术方面分享,我说也有一些,他说是你自己的技术吗,我说是我学习的技术记录,他说哦那比较少不是你自己的。当时想反驳,但出于礼貌没继续辩解啥。面试结束后我复盘,由于自己这两年开始使用 obsidian 构建个人知识库,里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笔记。之前可能觉得这些笔记比较私人,但回顾后发现其实很多内容完全可以分享。于是想到何不直接基于 Obsidian 里有分享价值的笔记,修改后发表?这可以极大简化博客写作流程。
- 灵感记录
obsidian 知识库中的记录就是输入的积累,这些笔记的形成就是基于一个点,然后一点点后续不断扩充成非结构化的经验。因此要作为博客发表,只需要稍作整合并厘清逻辑即可形成输出。 - 新建文章流程融合
该流程完全融入在 obsidian 中,输入与输出整合在一套系统中。新博客只需打上标签等元信息,便于后期统计。
- 无缝的附件整理和发表
Obsidian 的强大插件系统让很多流程自动化。PicGo 插件可以直接粘贴图片自动上传图床并生成外链。我用的 halo 博客也有插件,一键同步本地文章到博客系统,后续更新也可随时拉取同步。至于原静态博客已可弃用,有 Obsidian 和 halo 定期备份就够了。
优化后的写博客流程明显流畅许多。平常在 Obsidian 里积累、更新各方面知识,写博客时只需在空闲时回顾、整理修改成文,一键同步到博客系统即可。内容不够完善可以本地随时修改、同步更新。就算当时内容不够全面,后续也可以本地修改随时同步。
诚然这个步骤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但本人目前还是觉得是比较满意的,它主要是将我之前割裂的输入和输出系统整合了起来,减轻了我输出时各环节间的负担。流程变得顺畅了,博客的更新频率也就高了。
喜欢我的文章吗?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思考想法,欢迎在留言区讨论或提出建议。
- 如果您了解使用 RSS,可以使用 https://laffitto.xyz/feed.xml 订阅我的博客。
- 另外我还通过 memos詹詹碎言 分享一些简短的生活记录和思考,可以使用 https://memo.laffitto.xyz/u/laffitto/rss.xml 订阅。
- 如果您使用 Telegram,可以关注我的个人频道 TG 频道詹詹碎言,里面同步了我上面两个部分内容。
- 如果您使用 folo,可以搜索点击乱谈府 订阅我的博客内容,感谢关注。
- 0
- 2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