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
编辑我们经常在无知的时刻做出重要的决定
最近高考成绩放榜了,自己经常逛的数码论坛也讨论的如火如荼。很有趣的是,当时有个人发了一篇自己对于高考填报志愿的理解:专业大于其余的一切。那篇贴文得到了大家的激烈讨论。而在我个人看来,专业选择对多数人来说完全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还是学校与城市更加重要。于是我发了如下的评论:
评论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也有许多悲观的声音,觉得这就是社会制度的一些必然趋势。注定多数人是碌碌无为且为了生计而不停奔波的,而个体不过是一个个卑微和为了实现伟大理想的牺牲品。深深想想为什么,或许这是一种国家战略,但这终究是要牺牲许多人的心血的,更像是一个陷阱。
这一点让我回想到了张潇雨老师说过悖论:
我一直认为的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
18 岁在对学科与知识一无所知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
22-25 岁在对商业世界运行规则毫无概念的时候就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
25-28 岁在对自己和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确定长期伴侣;
这样想来,其实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现在回想18岁的我,是期望成为一名音乐创作者的。然而当时的我就已经知道这是一条不可能的道路,所以到现在只是将其作为兴趣来进行培养。由于家人是在电子所上班的,所以本科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通信电子相关的专业,最终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虽然不是自己的意愿,但是事后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一个专业的(但是课程很难),精准的避开了一些深坑专业。虽然现在最火的是计算机,然而当时我和家人都没有那种眼光去选择它。只能说,至少在中国,我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被引导过思考未来要去做什么。
我依稀记得小学时语文老师让每个人起来回答自己长大想做什么,当时大多数的同学回答的都是科学家,还有一些当老师的,我的回答也是科学家,然后就没有下文了。从小学到高中这12年的时间里,我从来没有想过未来要做什么,只是被要求好好学习,做着在现在看来无意义的题目,枯燥的重复着简单的生活。但是很感激家人给我报了一些兴趣班,电子琴,绘画,然后在高一的时候被室友影响玩吉他,这些都是快乐的课余生活。记得听过这样一个观点,人应该是不断成长丰富的,小时候单调,随着年龄增加不断让自己各方面精进,生活充满了其他元素。然而现实的我们却正好相反,小时候被家长带去学习各种兴趣班,然而随着年龄增加,更多的是舍弃,丢掉一个又一个兴趣,最后换来单一性精进的技能,最后以此为生。
有时候不只是18岁,可能就算是毕业了,我们依旧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现在的我充满迷茫,研二已经结束了,在多方的考究之下,我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回首张潇雨提出的人生悖论,感觉自己真的是被主流的浪潮所绑架了,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虽然努力进步,但是目标却是那么的模糊。很多道路可以走,但似乎又不确定是否走得通。我不敢去赌,因为已经输了一次,小步稳步的上升才是王道,金钱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本来只是想写写高考填志愿的感想的。但写下这篇文章时,结合最近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我陷入了巨大的思考中。现在又是处于生命中重大的转折点处,我需要好好思考,也需要更加努力的去实现。希望我再次翻阅这篇博文后,已经做出了最尊重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 0
- 0
-
分享